嫦……娥……他的妻?
什么时候变成了河东狮?【哎呀,窜戏了……现在bt上面有粤语《恶妻在身边》的种子啊,要下的亲赶紧啊。】
想起来了,婚后,婚后就是这样。温柔的仙子变成了妻子,自然就有了变化。刚刚去看望沉香,只少饮了几杯,没想到还是醉了,让她抓个正着。梦里的那些事,还真是像真的。
失笑中坐起,搂住她:“为什么以前见你,总没这么凶?”
怀里的人眯起眼微笑:“以前?你想想,是什么时候见的我?”
茫然不解。
“笨蛋,愚人节都不知道。”【大家节日快乐!】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8
全剧终
!
还早呢……
番外附录七绝·有感百家讲坛“传首九边”一讲
央视百家讲坛,阎崇年有关熊廷弼的“传首九边”一讲中,言之凿凿地道“县宰王尔玉,将熊廷弼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两件衣服脱了以后,杖四十板。”
但考之《明史》原文,史有明载:“江夏知县王尔玉责廷弼子貂裘珍玩,不获,将挞之。其长子兆珪自刭死,兆珪母称冤。尔玉去其两婢衣,挞之四十。远近莫不嗟愤。”阎说大谬矣。
且,县宰名,数字二,扒衣服,四十板,这些细节一丝不错,可见阎绝非没有读过此传。而阎于此后背诵了《明史》熊廷弼传的一段原文,也证明了他非但读过,且烂熟于胸。如是,则此处之谬误,益值玩味也。
国学今真索隐微,登坛信口演玄机。
将妻作母休多问,两婢衣犹两件衣。
注:这个ms不该发在书中的,但实在郁闷不已。古人云,欲亡其国,先亡其史。连所谓学者,都可以为一己偏好而信口开河,史亡之时,只恐真正是来日无多矣。
再附注:阎素好清史,言明则句句恶声,言清则人人圣贤。但身为学者,为贬明而如此罔顾史实,信口开河,如是可谓治学精神乎?
若定曰:新一代治史便当如是,完全可以按个人所好虚构历史,则非余所能知之矣。
番外附录国士论——我所理解的杨戬
这篇文,是基于宝莲灯的衍生。但每当看见用善良这个词来形容杨戬时,我也都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。这样的一个人,和善良有关么?这个人物并不完美,他的所作所为,也并非都什么造福众生,大公无私之类,但偏偏,又有着极吸引人的独特气度。
善良是善良者的墓志铭,真正的善,纯粹如水,容不得一丝杂质,但自然便有着各种的掣肘。佛门有云慈悲出祸害,善良有时反而会令人难以取舍,忘记了自己真正的目标,斤斤计较于一时的恩怨伤害,清醒和对全局的掌控,对真正的善良来说,永远是可望而不可求的奢念。
杨戬却不一样,他的悲剧只在于他太过清醒,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待别人。每一步,他都明白这一步的代价与收获,而所追求的最后目标,更是了然与心,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改变。
他一生的意义就在于守护,他太过了解他重视的那些人,了解他们的所欲所求。是以一旦下定决心,随之而来的就必然是霹雳手段,帮着他们直达愿望的终点。至于那过程会付出多少,则不会在他的考虑之内,他不是将过程当成结果的无知之辈,更没有拖泥带水的妇人之仁,国士的胸襟,只为信念而坚守。
隐忍坚忍,为达目标不择手段,那才是杨戬,也只能是杨戬,绝不会是别的什么人。要将这些和善良划上等号,对我来说,无疑会是很奇怪的一件事。
在我看来,杨戬理所当然会重视权势,但这种重视,不是为了什么造福三界的大业,更不是他自身最终的追求。重视,只是因为他太清楚,除了强横的实力,公正只是任人涂抹的白纸,是与非的界限,从来只是强者书写的神话。换句话说,权势是工具,并非他的终点目标,不能倒果为因。否则,如何解释昆仑山下坦然地面对死亡?一切犹在掌控之中,此时的求死之心,与重视权势造福三界毫无关系。
死亡,对他来说也和权势一样,如果达到目标必须以死亡为代价,那么分毫不会犹豫,但是,如果因为内疚,就太过荒唐了,因内疚求死的只会是肥皂剧里的小儿女,不可能是杨戬这样的人物。
昆仑山下的杨戬,有没有他求死的理由?有,而且唯一的解释,就是他的目标,守护。我从不认为修改天条造福三界会是他最高的追求,那也只是化城,绝非宝所,与他逼迫沉香,杀龙四等等行径一样,是为了目的的不择手段而已。
至于众人的不理解,也是理所当然的,我并不觉得,如果他们能看出蛛丝马迹会是什么好事。要知道,天廷,或许在一些人心中,就是无能与昏庸的代名词。但这样的一个天廷,还能维持千万年的统治不动摇,令杨戬这样的人物,都俯首称臣,无宁太过荒诞了?表象不等于真实,深究下去,天廷的背后,绝不会那么简单,制约与平衡肯定无所不在,以至于后期,独揽了司法与治军大权的显圣真君,也决计不能独断专行,触动天规与律法。
臣强则主弱,重臣权柄在握,君王便成了他们手中的棋子,任意摆布。杨戬从来就不是那种唯君命是从的顺臣,他不能随心所欲的唯一理由,也只能是天廷的棋局里,他手中握住的底牌,并不足以构成他达到目标的资本。而且,君不密则失国,臣不密则失身,欲成大事,如果连三圣母沉香百花哪吒这一干人等都瞒不过去,这样的一个杨戬,又有什么资格来在天廷的变幻风云里对奕并步步预见先机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