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,宋亚轩躺在宿舍的床上,却毫无睡意。白天的喧嚣褪去,那种莫名的空洞感再次蔓延开来。
他下意识拿起手机,漫无目的地刷着。偶然间,点进一个文学讨论区,一篇题为《面具与真心:评〈星幕之下〉中偶像群体的心理真实》的热议帖子吸引了他的目光。
鬼使神差地,他下载了那本名为《星幕之下》的小说。
开篇第一段,就像一枚精准的子弹,击中了他内心隐秘的角落:
“江辰站在能容纳万人的舞台中央,享受着山呼海啸般的欢呼。他的每一个微笑,每一次挥手,甚至眼神流转的角度,都经过千百次的演练,精准得如同精密仪器。他热爱这个舞台,毋庸置疑。直到某天深夜,他结束通告回到空旷的公寓,站在浴室的镜子前,练习第二天专访需要的腼腆笑容时,突然之间,他认不出镜子里那张英俊却陌生的脸。”
宋亚轩猛地坐起身,心跳莫名加速。这描述……太过熟悉,熟悉得让他心惊胆战。
他迫不及待地往下读,发现主角江辰的许多内心活动与他高度重合——比如在舞台上会下意识寻找一个“焦点”,通过与某个特定粉丝的眼神交流来激发更真实的情感流露;比如在面对媒体采访时,大脑会自动分出一个“旁观程序”,冷静地监控着自己的言行是否得体;比如对队友既亲密无间,又偶尔会升起一种“我们是否只是在配合演出这场友谊”的怀疑……
甚至书中描写江辰与队友们的关系:“他们是最亲密的战友,共享荣耀,分担压力;他们也是最了解彼此的‘同谋’,心照不宣地维持着外界渴望看到的‘兄弟情深’。真与假的界限早已模糊,或许,在这种模糊地带中诞生的依赖与信任,本身就是一种更复杂的真实。”
这简直一针见血地道破了他与马嘉祺、丁程鑫、刘耀文他们之间难以言喻的微妙联结。
“这个作者……是谁?”宋亚轩搜索了作者笔名“林木”,信息寥寥,只知是位颇受好评的现实主义作家,擅长都市情感与人物心理剖析。
一种复杂的情愫在他心中翻涌。一方面,他感到一种被窥视、被解剖的不安与恼怒;另一方面,又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慰藉——原来他所经历的困惑与挣扎,并非他一人独有,至少在这本小说构建的世界里,他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“共鸣”。
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他辗转反侧。
冲动之下,他注册了一个没有任何个人信息的小号,找到了“林木”的社交媒体账号,发送了一条私信:
“林老师您好,拜读了您的《星幕之下》,对您笔下偶像心理的刻画深感佩服。冒昧请教,您是如何如此精准地捕捉到那些……不为人知的内心细节的?
发送完毕,他放下手机,自嘲地笑了笑。这种知名的作家,怎么会理会一个陌生小号的私信。
_______分割线______
落笔2025.10.4